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2篇
  29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 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三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的营养生长及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玉米播种后出苗率高,次生根条数多,株高增加而基部节间缩短,叶面积系数提高,最终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部分小麦种质成株期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库存的850份小麦资源为试材,研究了在大田条件下不同种质对成株期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采用种植感染行和浇水相结合的方法诱发白粉病,结果有41份小麦材料表现不同程度的成株期抗性。针对这41份小麦种质,在温室条件下,接种济南地区混合白粉病菌种,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结果有5份材料表现抗性。该研究为小麦白粉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抗源和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随密度增加,群体内光合有效辐射(PAR)总截获率相应增大,上层截获率增大,穗位叶层和下层截获率下降。三个密度条件下,总截获率、穗位叶层及下层截获率均以"80+40"配置为最高;上部截获率以"60+60"配置最高,且随着大行距的增大呈递减趋势。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随密度增加相应升高;同一密度下,各行距配置间表现为"80+40">"70+50">"60+60">"90+30",且随密度增大差异变大。群体呼吸效率(CR)花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的比例(CR/TCAP)随密度增大而增大;相同密度下,"80+40"配置显著低于其他配置,且随密度增大表现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小麦晚套露地花生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小麦晚套露地花生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并从地上高秆作物边行优势和光合荧光特点及地下根系空间分布特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其高产高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发育遗传动态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吐丝后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发育动态及其遗传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控制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各遗传效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在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吐丝至成熟前4个时期性状的表现是以遗传主效应(加性效应VA和显性效应VD)为主,遗传效应表达在不同环境中较为稳定,玉米籽粒成熟期该性状的表现是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此时的遗传效应表达在不同环境中变化较大.玉米腊熟期至成熟期即玉米吐丝后40~50d是控制玉米吐丝后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的微效多基因被激活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一些遗传效应存在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55-61
倒伏严重影响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本试验2016年分别选用郑单958和DH618于三叶期(V3)割苗、登海618于拔节期(V6)割苗,2017年选用浚单20和登海605分别在V3和5叶期(V5)割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割苗处理夏玉米的生育进程推迟2~8天;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V3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0.7%~6.8%,V5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18.9%~32.4%,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割苗后夏玉米抗倒伏性能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处理提升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降低6.9%~10.6%,穗位高降低16.5%~19.6%;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提高30.1%~34.2%,节间长降低56.2%~58.6%;茎秆小维管束数、皮层厚度和硬皮组织厚度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对其影响大于V3割苗。结论:割苗显著改善夏玉米茎秆形态学特征和力学特征,进而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但是由于割苗后夏玉米生育期内光合产物减少,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并且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因此不宜在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绵羊瘫痪的致病的原因,选用5只临床上明显瘫痪的绵羊作为实验组,5只健康绵羊作为对照组,分别对瘫痪和健康绵羊血清中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瘫痪绵羊血清Ca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绵羊(P<0.01),P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绵羊(0.010.05).说明血清中的Ca、P及Mn含量的变化与绵羊瘫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EST-SSR标记在结缕草中的通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来自小麦、大麦、玉米、高粱、水稻的703个EST-SSR引物对在结缕草上进行了扩增,得到438个有效扩增的引物对,占总引物的62.30%.其中,源于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和水稻的EST-SSR引物对的数目分别为78(52.00%)、41(85.42%)、120(61.22%)、15(50.00%)和184(65.95%).单个引物对最高扩增带数为6条,平均扩增带数为2.46条.有效扩增引物中,二、三、四,五核苷酸重复的引物对数目分别为82、210、46、和100,以五核苷酸重复的EST-SSR扩增率最高,三核苷酸重复的扩增率最低.用其中的58个引物对对五种结缕草及1个结缕草品种共9份材料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有53个引物对显示出多态性,占91.38%.53对引物中有多态性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最高为0.89,最低为0.28,平均为0.5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份材料可明确的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日本结缕草和中华结缕草;另一类为沟叶结缕草、细叶结缕草、大穗结缕草和兰引3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灌溉期对宽幅精播冬小麦的影响,为华北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2013~2015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时期对宽幅精播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灌水量的增加,农田总耗水量和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随灌水量的增加,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宽幅精播方式的农田总耗水量多,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大,籽粒产量较高并具有较高的WUE.[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宽幅精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